關于大國興衰的討論已經(jīng)持續(xù)了好幾個世紀,至今這一話題仍是社會熱點。耶魯大學教授、美籍華裔暢銷書作家艾米·蔡研究了歷史上的八個超級強國,揭示了這些國家成功的基因以及衰落的根本原因。她指出,盡管這些國家的統(tǒng)治力量各不相同,但是至少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它們在鼎盛時期都是最為多元化和寬容的。
咱們中國人,不論什么職業(yè)背景和文化程度,多多少少都喜歡讀點兒歷史。太陽底下無新事嘛,要想尋找規(guī)律、推測形勢,讀史無疑是個便捷的辦法。古人有句話說得好:“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今天介紹的這本《寬容、狹隘與帝國興亡》,正是一本講“興替”的書,它從世界歷史出發(fā),探討大國興衰背后的規(guī)律。標題中的“帝國”,只是一個比喻,指代那些國力強盛,能夠發(fā)揮地區(qū)性乃至全球性影響的超級大國。
作者搜集了豐富的史料,逐一梳理人類文明史上諸多大國的興衰變遷,比如古代的羅馬帝國、中華大唐、近現(xiàn)代的大英帝國,當然也包括當今的超級大國——美國。同時,作者也探索了一些似乎有機會、有野心成為超級大國的國家,為什么最終“帝國夢碎”,比如中世紀的西班牙,二戰(zhàn)時期的納粹德國和所謂的“大日本帝國”。
大國興衰,肯定有多種因素在起作用,比如自然條件、人口條件,歷史機遇,等等。對于這么一個宏大的命題,一本書、幾百頁的篇幅,顯然難以面面俱到。于是,本書作者巧妙地從文化沖突與融合這一視角切入,作出了自己的推論:大國興衰的關鍵,在于能否寬容多元文化,能否靈活把握寬容的力度和側重點。具體來說,至少包括如下幾個重要方面:如何緩沖多元文化的沖擊,處理多元文化帶來的問題,如何從文化碰撞中汲取持續(xù)發(fā)展的力量,怎么對待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內(nèi)人民乃至世界人民。
本書的論點不無道理:寬容多元文化,促進文化融合,的確是大國崛起的必經(jīng)之路。因為大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不得不面對文化融合、種族和宗教沖突等問題,除了寬容,別無他法。不過,我想說,本書的看法并非獨創(chuàng),因為早在兩千多年前,中華先賢就把類似的見解寫進了《道德經(jīng)》——老子曰:“大國者下流!
“大國下流”是什么意思?簡單點兒說,就是一個強大繁盛的國家,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樣,擁有不擇細流、容納百川的胸懷和氣度,成為天下之交。
說到這里,讀者肯定會想起兩個文化寬容的典型,一是歷史悠久、持續(xù)融合的中華民族,再就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移民國家——美國。
文化自信,通常伴隨著一套穩(wěn)定傳承而又與時俱進的核心價值觀。比如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為公,以民為貴”的完美社會理想,即使在很不完美的封建時代,這個價值核心也是中國人的共識。一個王朝或帝王最大的罪過是“民不聊生、民怨沸騰”,最高功績叫“吊民伐罪,與民休息”。對于外來文化,我們講究的是“遠人不服,以德來之”,如果“既來之,則安之”,吸收多種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自然就形成了漢唐盛世。如果外來文化帶來惡性沖擊,那么“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絕沒有什么“寬容”的余地。
一個國家,只有具備價值內(nèi)核,才能形成產(chǎn)生強烈的歸屬感,才會有世世代代的為國奮斗的人民,只有能明確回答“為了誰,依靠誰”這個問題,一個大國才會有長久的凝聚力、生產(chǎn)力和戰(zhàn)斗力。
文化寬容是大國興起的氣度和方法,而不是唯一因素和最終目的。可以說,是否擁有文化自信,將決定一個大國的歷史歸宿,是再一次和平崛起,還是終不免霸權衰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華民族正處于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我們不妨多讀一讀歷史,多看一看世界,吸取前人和他國的經(jīng)驗教訓,這就是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