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日聯(lián)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中國東北地區(qū)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人民軍隊,它轉戰(zhàn)于白山黑水之間,同日偽軍進行殊死斗爭。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英勇斗爭在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以及整個中國國民戰(zhàn)爭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一些愛國的有民族氣節(jié)的東北軍官兵和民間武裝組織起來抗日,在1932年曾經形成了為數(shù)多達30萬人的東北義勇軍,不過這些武裝基本上屬于舊軍人和綠林來統(tǒng)帥,沒有正確的統(tǒng)一的政治領導,組織渙散還排斥共產黨人員進入。1932年至1933年日本出動了5萬兵力連同收編舊東北軍建立的偽滿洲國軍,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把東北義勇軍基本上打垮,剩下少數(shù)人員退往關內或者蘇聯(lián)。從1932年初開始,中共滿洲省委陸續(xù)派省軍委書記楊林、楊靖宇到南滿,派趙尚志到巴彥地區(qū),先后建立起十幾支抗日游擊隊。為了進一步推動東北抗日局面的發(fā)展,根據(jù)中共駐國際代表團的指示,1936年1月28日東北反日聯(lián)合軍隊軍政聯(lián)席會議在黑龍江湯原正式舉行,2月20日會議達成一致意見,以楊靖宇、王德泰、趙尚志、李延祿、周保中、謝文東等人的名義聯(lián)合發(fā)表東北抗日聯(lián)軍統(tǒng)一建制宣言,從這一天起各派抗日武裝的番號統(tǒng)一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
東北抗日聯(lián)軍先后建立11個軍,第1、2、3、6、7等軍是在共產黨領導反日游擊隊的基礎上建立的;第4、5兩軍是在王德林的救國軍、李杜的抗日自衛(wèi)軍余部的基礎上建立的;第8、9、10、11軍是在義勇軍余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人數(shù)最多時有4萬多人。從1931年到1945年,日軍在東北共死傷18萬余人,偽軍死傷5萬余人。抗日聯(lián)軍傷亡3萬余人,其中師以上干部約百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斗爭,對全國抗戰(zhàn)起到了戰(zhàn)略上的配合作用,為抗日戰(zhàn)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1軍。吉林磐石是東北抗聯(lián)第一軍的發(fā)源地。1932年6月4日,中共磐石中心縣委主持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東北第一支工農抗日武裝——滿洲工農反日義勇軍第1軍第4縱隊。。隊長由中心縣委宣傳部長張振國擔任,政治委員由中心縣委委員楊君武擔任。6月14日中共滿洲省委候補委員、軍委代理書記楊靖宇代表省委去磐石視察工作。按省委的意見,磐石中心縣委決定把滿洲工農反日義勇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孟潔民任總隊長、初向辰任政委、王兆蘭任副總隊長、李紅光任參謀長。1933年1月初,楊靖宇出任南滿游擊隊政委。在楊靖宇的指揮下,同年1月到5月間,游擊隊連續(xù)粉碎了日偽軍4次圍剿,歷經大小戰(zhàn)斗60余次,打死打傷日軍偽軍100多人,游擊隊也發(fā)展到250余人。其中黨員發(fā)展到92人,團員40多名。游擊區(qū)也由原來的磐石、樺甸、伊通、雙陽、吉林等5縣,擴大到包括當時奉天。ㄟ|寧省)的西安(遼源)、東豐、海龍在內的8個縣,幅員3,000多平方公里。1933年9,按滿洲省委“以最好的游擊隊為基礎建立人民革命軍”的意見,在中共滿洲省委常委、巡視員金伯陽的協(xié)助下,在磐石正式組建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獨立師,由楊靖宇任師長兼政委,李紅光任參謀長,宋鐵巖任政治部主任。1934年11月7日,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參謀長樸翰宗、政治部主任宋鐵巖,下設兩個師,1師師長兼政委李紅光、副師長韓浩、政治部主任程斌。2師師長兼政委曹國安、參謀長李松波、政治部主任張云志。1936年5月在興京縣由原第2教導團、5團的2個連和王仁齋領導的游擊大隊等改編建立了第3師。1936年2月20日發(fā)表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統(tǒng)一軍隊建制宣言》,宣言將東北人民革命軍、反日聯(lián)合軍、反日游擊隊一律改稱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改編為東北抗聯(lián)第1軍。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1936年7月抗聯(lián)第1軍編入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1路軍,下轄第1、2軍。1938年8月,第1路軍決定取消第1軍和第2軍番號,把所屬部隊編成3個方面軍和1個警衛(wèi)旅。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2軍。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2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由朝、漢等民族組成的在東滿、吉東地區(qū)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人民武裝,是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一支勁旅。主要活動地區(qū)包括今天吉林省東部、東南部和黑龍江省東南部20余個縣的廣大地域,兵力最多時達4000余人。它的前身是1932年陸續(xù)成立的延吉、和龍、汪清、琿春、安圖等縣抗日游擊大隊。1934年3月,由各縣抗日游擊隊組成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師。師長朱鎮(zhèn),政委王德泰。共有兵員900人。1935年3月王德泰任師長,李學忠任師政治部主任,部隊發(fā)展到1000余人。1935年5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師擴編成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王德泰,政委魏拯民,參謀長劉漢興,政治部主任李學忠,下轄4個團,部隊發(fā)展到1200人。1936年3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改編成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二軍。軍長王德泰,政委魏拯民,參謀長劉漢興,政治部主任李學忠。下轄三個師。1師師長安奉學,政委周樹東政治部主任古伯岐,參謀長樸得范。2師師長史忠恒,政委王潤成,參謀長陳翰章。3師師長金日成,政委曹亞范。1936年7月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2軍編入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一路軍,軍長王德泰兼任第一路軍副總司令,政委魏拯民兼任第一路軍總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第1路軍決定取消第1軍和第2軍番號,把所屬部隊編成3個方面軍和1個警衛(wèi)旅。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3軍。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3軍的前身是珠河東北反日游擊隊。1933年10月在中共滿洲省委的領導下,中共珠河中心縣委組建了珠河東北反日游擊隊,趙尚志任隊長,共有隊員13人。到1933年底部隊發(fā)展到70余人。1934年6月29日以珠河反日游擊隊為基礎吸收部分抗日義勇軍和山林隊成立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員趙尚志,政委李兆麟。下設3個總隊。第一總隊隊長由趙尚志兼任,政委由李兆麟兼任。第二總隊隊長黃英,政委馬洪力。第三總隊隊長曹德生,政委韓光。全支隊共有兵員450人。1935年1月,以哈東支隊為基礎,吸收部分抗日義勇軍,編成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全軍500余人,暫編一個獨立師,軍長兼師長趙尚志,政治部主任馮仲云,下轄3個團。1935年9月,第3軍又擴編了3個團,全軍達到700多人,到1935年底,第3軍的6個團擴編為6個師。1936年8月正式編成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3軍,下轄6個師。后又增編4個師,全軍10個師約有6000人。軍長趙尚志,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在松花江兩岸與日偽軍積極作戰(zhàn),沉重打擊敵人,取得重大戰(zhàn)果。僅1936年12月的海倫戰(zhàn)役就殲滅日軍300余人。1937年冬季,日軍加強了對東北抗聯(lián)的圍剿,在反圍剿戰(zhàn)斗中第3軍損失嚴重,根據(jù)中共北滿省委的指示,第3軍在1938年進行了整編,全軍編為4個師,當時趙尚志去蘇聯(lián)匯報工作未歸,李兆麟以東北抗聯(lián)北滿總指揮部總政治部主任的身份領導第3軍的工作,代行軍長職務,軍政治部主任由金策擔任。1師代師長、政治部主任周庶范,2師師長蘭志淵,政治部主任吳景才,3師師長李熙山,政治部主任常有均,4師師長陸希田,政治部主任侯啟剛。由于東北抗日聯(lián)軍成立初期有的部隊不設政委,政治部主任實際是部隊的政治主官。1939年5月30日抗聯(lián)第3路軍成立,第3軍編入第3路軍。1940年3月第3軍改編抗聯(lián)第3路軍3支隊,第3軍番號取消?孤(lián)第3軍是抗聯(lián)的主力部隊,涌現(xiàn)了趙一曼(2團政治部主任)、趙尚志、李兆麟等民族英雄。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4軍。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4軍是以東北軍吉林邊防13旅63團3營起義后改編的吉林國民救國軍發(fā)展起來的。1932年2月8日,原東北軍吉林邊防13旅63團3營營長王德林在延吉率部起義,宣布抗日主張,起義部隊組建吉林國民救國軍。王德林任總司令,孔憲榮任副總司令。中共滿洲省委派李延祿到起義部隊做統(tǒng)戰(zhàn)工作,被任命為吉林國民救國軍總部參謀長。李延祿從前來參軍的愛國青年中選挑400人組建了東北抗日自衛(wèi)軍補充一團,將蘇懷田領導的群眾武裝200余人改編為補充二團,李延祿兼任兩個團的團長。李延祿取得王德林的同意,將自衛(wèi)軍的兩個團直屬吉林國民救國軍指揮。王德林在部隊內部建立了黨組織,并擔任黨支部書記?梢哉f吉林國民救國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1933年1月2日,李延祿率兩個補充團到達興凱湖一帶開展對日游擊戰(zhàn)爭,按照中共綏寧中心縣委的指示,成立抗日游擊總隊,下轄4個團。李延祿任總隊長,孟涇清任政委,張建東任參謀長。1933年7月,抗日游擊總隊改編為人民抗日革命軍,全軍發(fā)展到1000余人,軍長李延祿,政委張文偕,參謀長張奎。1934年10月,人民抗日革命軍與密山游擊隊合并成立抗日同盟軍。同年12月正式命名為抗日同盟軍第4軍,軍長李延祿,政治部主任何忠國,參謀長胡倫。下轄1個師,師長、師政治部主任、師參謀長均有軍長、軍政治部主任、軍參謀長兼任。全軍編為3個團和1個獨立營。1935年9月中共吉東局決定饒河游擊隊編入抗日同盟軍第4軍,為第4團。團長李學福,團政治部主任李斗文,團參謀長崔石泉。此后又陸續(xù)收編一些抗日山林隊編為第5、第6、第7團和兩個獨立旅。根據(jù)1936年2月20日發(fā)表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統(tǒng)一軍隊建制宣言》,1936年3月,正式組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4軍,下轄3個師。軍長李延祿,代軍長李延平,政治部主任黃玉清。4軍軍部兼第1師師部。師長李延平,師政治部主任黃玉清。第1師下轄1、2、3團。第4團改編為第2師,師長鄭魯言,政治部主任崔榮華。第5、6、7團改編為第3師,師長李天柱。全軍1600余人。1936年11月中共吉東省委決定在抗聯(lián)第4軍2師基礎上組建抗聯(lián)第7軍,以原4軍3師第5團和6團組建新的2師,原3師師長李天柱改任2師師長,原3師7團團長宮顯庭任3師師長。1939年5月,4軍將自衛(wèi)軍2旅改編為第4師,師長劉振國,政治部主任樸德山。至此第4軍下轄4個師10個團,共2000余人。1937年9月29日中共吉東省委決定成立抗聯(lián)第2路軍,第4軍劃歸第2路軍,同時4個師整編為2個師。軍長李延祿(去蘇聯(lián)),代軍長李延平,副軍長王光宇,政治部主任黃玉清,參謀長陳文學。1師和4師合并為第1師,師長張相武,師政治部主任黃玉清(兼),2師和3師合并為第2師,師長宮顯庭,后任王毓峰,政治部主任曲成山。1940年3月28日,第4軍改編為東北抗聯(lián)第2路軍第4支隊,第4軍的番號取消。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5軍.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5軍的前身是東北反日聯(lián)合軍第5軍。1935年1月,中共吉東省委決定將民眾抗日武裝綏寧反日同盟軍改編為東北反日聯(lián)合軍第5軍。軍長周保中,副軍長柴世榮,政治部主任胡仁,參謀長張建東。軍部設在寧安縣八道河子。5軍編有2個師7個團,共936人。1師師長李荊璞,政治部主任關書范。2師師長傅顯明,副師長姜振榮,政治部主任李光林,參謀長陳翰章。5軍成立后經過一年多的游擊戰(zhàn)爭,隊伍得到了發(fā)展,游擊區(qū)得到了擴大,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抗日武裝力量。1936年3月正式組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5軍。下轄3個師。軍長周保中,副軍長柴世榮,政治部主任胡仁,參謀長張建東。1師師長李荊璞,副師長姜振榮,政治部主任關書范,參謀長張鎮(zhèn)華。2師師長傅顯明,后任王光宇,政治部主任李光林,后任季青,參謀長陶凈非,后任陳翰章。3師師長李文彬,副師長張鎮(zhèn)華,政治部主任王效明,后任季青。1937年初,第5軍轉戰(zhàn)中東鐵路以北地區(qū),開辟了依蘭、方正、富錦、寶清、勃利等大片游擊區(qū),隊伍發(fā)展到3000余人。1937年10月第5軍編入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2路軍,周保中任第2路軍總指揮兼5軍軍長。1941年3月5軍改編為第2路軍第5支隊,抗聯(lián)第5軍番號取消。抗聯(lián)第5軍是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主力部隊,產生周保中這樣的民族英雄和“八女投江”那樣的英雄群體。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6軍。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6軍的前身是工農紅軍33軍湯原民眾反日游擊隊。1932年10月10日,中共湯原中心縣委創(chuàng)建了湯原民眾反日游擊隊,這支部隊被中共滿洲省委授予了中國工農紅軍33軍湯原民眾反日游擊隊番號,李福臣任隊長。但不久遭土匪襲擊而失敗。后幾經挫折,于1933年11月,在中共湯原中心縣委領導下,重建了湯原反日游擊隊,中國工農紅軍第33軍番號取消。1934年10月湯原反日游擊隊擴編為湯原反日游擊總隊。戴鴻賓為總隊長,夏云杰為政委,李仁根為參謀長。同月,湯原另一支民眾抗日武裝文武隊在隊長馮治綱的率領下加入湯原反日游擊總隊。湯原反日游擊總隊與當?shù)氐牧x勇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創(chuàng)建了太平川抗日根據(jù)地。到1935年12月湯原反日游擊總隊已發(fā)展到700多人的一支抗日武裝。1935年12月趙尚志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軍部和1個團到達湯原,幫助湯原反日游擊總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夏云杰任軍長,李兆麟任代理政治部主任,馮治綱任參謀長。下轄4個團。1團團長王秀芝,2團團長戴鴻賓,政治部主任裴敬天,3團團長馮治綱(兼),政治部主任周云峰,4團團長張傳福,政治部主任徐文斌。1936年9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正式編為東北抗聯(lián)第6軍,下轄7個團,全軍1500人。1936年11月26日,6軍軍長夏云杰在戰(zhàn)斗中犧牲,戴鴻賓任代理軍長。1937年2月2日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決定戴鴻賓為東北抗聯(lián)第6軍軍長。并將6軍原有的7個團擴編為5個師。1師師長馬德山,政治部主任徐光海。2師師長張傳福,政治部主任張興德,參謀長韓鐵漢。3師師長兼政治部主任周云峰,繼任王明貴。4師師長戴鴻賓(兼),政治部主任吳玉光。5師師長劉振聲,政治部主任高玉斌,參謀長邱金海。1939年5月,6軍編入編入抗聯(lián)第3路軍。1940年4月,抗聯(lián)縮編,路軍以下設支隊,6軍的番號取消,部隊分別編入抗聯(lián)第3、6、9和12支隊。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7軍.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7軍的前身是饒河農工義勇軍。1933年4月21日,中共饒河縣委創(chuàng)建了饒河農工義勇軍,崔石泉任隊長,金文亨任政治部主任。1934年2月3日,改編為饒河民眾反日游擊大隊。1935年9月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4團。李學福任團長,樸振宇任副團長,李斗文任政治部主任,崔石泉任參謀長。全團250人。1936年3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4團改編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4軍第2師。鄭魯巖任師長,李學福任副師長,崔榮華任政治部主任,崔石泉任參謀長。部隊在同江、饒河一帶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1936年10月,以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4軍第2師組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7軍。軍長陳榮久、參謀長崔石泉。全軍編制3個師,共700多人。1師師長陳榮久(兼)。2師師長李學福,參謀長金鐸。3師師長景樂亭,政治部主任金鐵宇,參謀長閻敬山。1937年3月,7軍軍長陳榮久在戰(zhàn)斗中犧牲,7軍黨代會決定崔石泉任代軍長,并對7軍進行整編。1師和2師合并為第1師李學福任師長,原5團擴編為新第2師,鄒其昌任師長,云鶴英任政治部主任,景樂亭任3師師長,李一平任政治部主任。到1937年底,部隊發(fā)展到1500人。1937年9月29日,第7軍編入東北抗聯(lián)第2路軍。1938年1月,中共吉東省委書記、東北抗聯(lián)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在饒河主持召開下江特委擴大會議,決定李學福任7軍軍長,崔石泉任軍參謀長、代理軍長,鄭魯巖任軍政治部主任。王汝起任1師師長,姜克智任副師長,何可人任政治部主任。鄒其昌任2師師長,金世昌任副師長,金鐵宇任政治部主任。景樂亭任3師師長,云鶴英任副師長,劉延仲任政治部主任。1940年3月28日,第7軍改編為東北抗聯(lián)第2路軍第2支隊,第7軍的番號取消。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8軍。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8軍是以依蘭農民反日暴動組織起來的民眾救國軍發(fā)展起來的,后因謝文東等第8軍領導人投靠日偽軍而解散。1934年3月8日,依蘭土龍山區(qū)爆發(fā)了由謝文東、景振卿領導的農民反日大暴動,參加暴動的農民組織了2000多人參加的民眾救國軍。謝文東任總司令,景振卿任總指揮。民眾救國軍成立后多次遭到日偽軍的圍剿和伏擊,人員死傷嚴重,謝文東帶領少量部隊退入依蘭深山老林中。1935年1月,謝文東與李華堂領導的中國自衛(wèi)軍吉林混成旅第2支隊在賓縣三道河子會和,在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軍長趙尚志的幫助下,以三方隊伍為基礎組建了東北反日聯(lián)合軍總指揮部,謝文東任軍事委員長,趙尚志任總指揮,李華堂為副總指揮。1936年2月,謝文東率部回到依蘭,在抗聯(lián)第4軍的幫助下,收編了山羊山林隊,隊伍擴至300多人,編為4個團,在牡丹江西岸的老爺嶺建立了密營,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1936年9月在抗聯(lián)第5軍的幫助下,民眾救國軍改編為抗聯(lián)第8軍。軍長謝文東,副軍長滕松柏,參謀長于光世。吉東省委派擔任過中共縣委書記的5軍2師政治部主任劉曙華到8軍任軍政治部主任,在部隊建立黨的組織。并派一些黨員干部擔任8軍師團兩級的政治部主任,謝文東在1937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部隊還成立了教導隊,培訓軍事骨干,使8軍的軍事政治素質有很大的提高。部隊發(fā)展到1000多人,編制6個師。1938年9月偽軍28團團長赫奎武率部反正,600多官兵編入8軍第7師,赫奎武任副軍長兼7師師長。這是8軍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全軍7個師2000多人。1938年1月,8軍編入抗聯(lián)第2路軍。8軍是由起義農民、山林隊和反正偽軍和編起來的隊伍,戰(zhàn)斗力和紀律性都差。從1937年10月開始,8軍不斷有師團級干部率部投敵,中共派去的黨員干部大部分在戰(zhàn)斗中犧牲或被叛軍殺害,8軍部隊開始瓦解。1939年3月19日,在日軍的包圍下軍長謝文東,副軍長滕松柏率8軍殘部投靠日軍,8軍正式解散。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9軍。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9軍的前身是中國自衛(wèi)軍吉林混成旅第2支隊。1932年8月東北軍營長李華堂收編地方日偽武裝大排隊和部分山林隊,成立抗日武裝中國自衛(wèi)軍吉林混成旅第2支隊,李華堂任支隊長。第2支隊下屬3個營,共計400多人,主要在林口一帶抗擊日偽軍。到1933初,又有幾支山林隊歸屬李華堂支隊。中共湯原中心縣委注意到李華堂支隊雖然成分復雜,但抗戰(zhàn)積極,是一支可以爭取的力量,選派3名共產黨員到李華堂支隊幫助工作。1934年末李華堂支隊在日偽軍的討伐中損失嚴重,部隊僅剩下50余人。李華堂來到賓縣找到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軍長趙尚志尋求幫助。1935年1月,趙尚志與謝文東、李華堂在賓縣三道河子會和,以三方隊伍為基礎組建了東北反日聯(lián)合軍總指揮部,謝文東任軍事委員長,趙尚志任總指揮,李華堂為副總指揮。1937年1月李華堂支隊根據(jù)北滿抗聯(lián)總司令部的命令,正式改編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9軍。軍長李華堂,參謀長李向陽。下轄3個師。1師師長郭成,2師師長王振祥,3師師長張學中。兵力800余人。中共北滿省委以北滿抗聯(lián)總司令部的名義向9軍派遣共產黨員干部李熙山、郭鐵堅和王克仁擔任政治主官。李熙山任軍政治部主任,郭鐵堅任1師政治部主任,王克仁任2師政治部主任。9軍成立后,在林口、通北、依蘭一帶打擊日偽軍。1937年2月,9軍與抗聯(lián)3、6、8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攻打依蘭縣城。同年6月參加林口縣刁翎伏擊戰(zhàn),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9軍也損失嚴重。1938年5月,2師師長王振祥叛變,郭鐵堅任2師師長,后又任命洪喜波為軍參謀長。部隊轉向富錦、寶清一帶開展抗日活動。1939年2月,李華堂在與日軍作戰(zhàn)中負傷,轉入抗聯(lián)密營中養(yǎng)傷。1939年5月,9軍編入抗聯(lián)第3路軍。同年7月,李華堂在日軍圍剿和利誘下帶領30名官兵投降。1940年2月,9軍2師師長郭鐵堅率部編入抗聯(lián)第3路軍9支隊,抗聯(lián)第9軍番號取消。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10軍.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10軍是由東北軍進步士兵汪雅臣創(chuàng)立的抗日地方武裝改編的。1931年10月,原東北軍26旅士兵汪雅臣帶領幾位志同道合的士兵,帶著幾支槍離開東北軍,到五?h小忙牛河一帶組織抗日武裝。汪雅臣感到自己的隊伍身單力薄,難以立足,決定加入活動在這一帶的土匪武裝“保勝隊”,不久汪雅臣打死土匪頭子保勝,自任首領,并把這支隊伍改名“雙龍隊”。1934年初,汪雅臣派人去珠河與趙尚志領導的珠河反日游擊隊取得了聯(lián)系,得到趙尚志的支持。1936年初汪雅臣率部來到五常北部山區(qū)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3師會和,成立東北反日聯(lián)合軍道南指揮部,由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軍長趙尚志兼任總指揮。中共珠河中心縣委決定將汪雅臣的部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8軍,任命汪雅臣為軍長,王維宇為參謀長,侯啟剛為軍政治部主任,下轄5個團,800余人。1936年9月18日,中共珠河和湯原兩個中心縣委和抗聯(lián)第3、第6軍黨委召開聯(lián)席會議,決定把東北人民革命軍第8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10軍.同年12月,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10軍正式成立,汪雅臣任軍長,張忠喜任副軍長,王維宇任軍政治部主任,部隊發(fā)展到10個團,1000多人,主要活動在五常、雙城一帶開展抗日活動。1937年6月,北滿臨時省委決定將10軍交給吉東省委領導,后編入抗聯(lián)第2路軍。1941年1月29日汪雅臣在五常哈拉河子戰(zhàn)斗中犧牲,部隊突圍時損失大半,留下少數(shù)官兵在五常、舒蘭一帶打游擊至抗戰(zhàn)勝利。1941年3月,第2路軍總指揮部決定將第10軍改編為第2路軍第8支隊,任命汪雅臣為支隊長,陶凈非為政委,后得知汪雅臣已犧牲,部隊已失散,改編一事未能實現(xiàn)。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11軍.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11軍的前身為東北山林義勇軍。1933年2月樺川縣駝腰子金礦工人祁致中帶領6名工人舉行暴動,打死護礦日軍7名,奪取輕機槍1挺,手槍和步槍7支,并號召礦工參加暴動隊伍,很快就有20多名青年礦工入隊。暴動隊伍以樺南縣大梨溝為根據(jù)地,正式成立了以祁致中為首領的東北山林義勇軍,拉起了抗日的大旗。1935年2月祁致中帶領東北山林義勇軍進入方正縣境內,與趙尚志、馮仲云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取得了聯(lián)系,主動接受第3軍領導,在第3軍的幫助下,祁致中的東北山林義勇軍政治素質和戰(zhàn)斗力有很大提高。1936年1月28日,中共勃利縣委看到祁致中部已達到100余人,已成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派共產黨員勃利縣團委書記富振聲去祁致中部工作,幫助改造這支部隊。1936年5月20日在依蘭縣二道河子,祁致中部被改編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3軍獨立師。師長祁致中,政治部主任富振聲,指導部主任金正國。獨立師成立后經過整頓發(fā)展,先后建立了3個旅,共800余人。1937年6月15日富錦縣警察大隊大隊長李景蔭率部起義,加入獨立師,李景蔭任師參謀長。同月中共北滿省委做出決定,將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3軍獨立師擴編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11軍。1937年11月,在東北抗日聯(lián)軍北滿總指揮部總政治部主任李兆麟的幫助下,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11軍在富錦縣二區(qū)成立。軍長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正國。11軍下轄1個師,師長李景蔭。11軍有1500多人,在富錦、樺川、依蘭和同江一帶開展游擊戰(zhàn)爭,打擊日偽軍。1939年5月30日,11軍編入抗聯(lián)第3路軍建制。1940年4月,第3路軍取消軍一級建制,11軍分別編入抗聯(lián)第3路軍3支隊和9支隊,11軍番號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