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jié)即將來臨,游客紛紛走進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觀“文字里的中國——家與國”專題展覽。精致古樸的展廳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引領人們穿越時空,探尋甲骨文中蘊含的家與國的深刻含義。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重視家庭、家國一體的情懷。”中國文字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王雙慶介紹,“文字里的中國——家與國”展覽分為三個單元,分別是“何以為家”“何以為國”和“家國相依”,三個單元層層遞進、逐步升華,還加入了文字翻翻樂、銘文巧拓印、漢字小英雄等13個趣味性互動小游戲,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集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于一體的體驗空間。
展覽面向的主要受眾是好學可愛的“10后”,他們多是跟隨父母或老師來參觀。一進展廳,“甲骨文中的‘家’與‘國’怎么寫,有什么含義”是他們最好奇的問題。
甲骨文里的“家”,字形宛如一個屋頂下有一頭豬。在古代社會,豬是家庭財富的象征,有屋有豬,便構(gòu)成了一個家。這不僅體現(xiàn)了家作為物質(zhì)生活保障的重要性,更反映出古人對家庭的珍視。在那個遙遠的時代,一家人共同勞作,男人外出狩獵、耕種,為家庭提供食物和生活資料;女人則在家中料理家務,照顧老人和孩子。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責任,他們相互扶持,共同維系著家庭的和諧與穩(wěn)定。
“國”的繁體字寫作“國”,其中的“或”就是“國”的初文。在甲骨文中,“或”的字形模擬(士兵)用武器守衛(wèi)國土。后來,“國”的字形不斷變化,字義也在演變,逐漸產(chǎn)生都邑、邦國、國家等義。在古代,人們深知只有團結(jié)一心,共同抵御外敵,才能保衛(wèi)自己的家園。
“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奮發(fā)圖強,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蓖蹼p慶說,歷史發(fā)展中“家”與“國”的字形有一定的變化,但其承載的家國情懷沒有變。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孩子們接力誦讀,耳熟能詳?shù)脑娋渲刑N含著古人最樸素、最厚重的家國情懷。
據(jù)了解,作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動案例,“文字里的中國——家與國”展覽自開設以來,已成功舉辦150余場活動,“圈粉”了2萬余名學生,不僅在河南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還被新疆哈密市巴里坤縣整體引進,助推“文化潤疆”工程,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