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羊、那馬、那里、那龍、那雞、那床、那六……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壯族人民在廣西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八桂大地上留下了不計其數的“那”字地名。記者采訪了解到,“那”是壯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以“那”命名的一個個地名,則是這一標志變成的一個個活化石。
位于南寧市武鳴區(qū)陸斡鎮(zhèn)的那羊村山清水秀,風光綺麗。該村村委會主任陶瑞靈介紹,武鳴開埠設縣以來,那羊群眾世代“據那而作,依那而居,賴那而食,憑那而樂”。當地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而且富含硒元素,產出的優(yōu)質香米粒粒飽滿、圓潤光潔!耙患抑箫垼瑤准叶寄苈劦较阄。”陶瑞靈說,為了表達豐收的喜悅心情,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以前每年都會舉辦“香米節(jié)”。
為何用動物作為村名?記者查閱《廣西地方志》得知,廣西土著民族屬于古代嶺南越人,古時主要以鳥、雞、牛、狗、蛇、龍、鳳、鶴等為崇拜對象,并將其作為本部族的保護神或標志。以動物命名自己的居住地或活動地域中的山川風物,隱喻著古越人的希冀與追求。
南寧市邕寧區(qū)新江鎮(zhèn)那蒙坡有著悠久的壯族文化,該鎮(zhèn)黨委宣傳委員王文英說,相傳500年前,一個年輕人從劉圩游歷至此,便居下來,并改姓為黃(取諧音“旺”之意)。之后,兩個陸姓和孫姓青年途經此地,也被當地風光吸引,與黃姓青年相談甚歡,最后,黃姓青年誠心邀他們居住下來,共同建造一個新村,取名那蒙。在壯語中,那蒙就是“你的田”的意思。
在邕寧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歌圩中,新江鎮(zhèn)那蒙坡、那團村一帶以拋繡球為原型、“嘹啰”山歌為主調的“還球歌圩”最具特色。被稱為“千年古調”的壯族三聲部民歌“嘹啰山歌”,還在2008年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邕寧區(qū)那樓鎮(zhèn)也有一個那蒙坡。那樓鎮(zhèn)黨委宣傳委員潘妮介紹,該坡建于明末清初,已有百年歷史,目前仍保存完整8棟共50多間清代古宅,村中遺留眾多歷史文物。2017年和2019年,那蒙坡分別被評選為“廣西傳統(tǒng)村落”和“中國傳統(tǒng)村落”。
大塘鎮(zhèn)的那廖坡同樣頗具人文歷史。據了解,村內一處住宅懸掛的“進士”牌匾,是由清代咸豐年間廣西學政鮑源深為高中“金榜”的學生(貢士)陳際良題寫的。村莊內多處建筑具有悠久歷史,房屋木樓飛檐、青磚素瓦、雕龍刻鳳,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
廣西還有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那字地名,比如平果市的“那個山”。其實,“那個”是壯語nazgox音譯,“那(naz)”指水田,“個(gox)”意為角落、邊上,故“那個山”指的是水田邊上的山。
“那里”又是哪里?它其實是南寧市青秀區(qū)的一個村莊,里有小溪之意,因為該村莊一邊是田峒,一遍是小溪,故名那里。
此外,那無、那崗、那空、那蝦、那利、那生、那婆、那會、那良、那么、那迫、那累等這些地名皆離不開那字。據自治區(qū)地名檔案館統(tǒng)計,廣西總計有8030個那字地名,主要分布在百色、南寧、河池、崇左等地。
“那”為何在廣西地名中如此普遍?記者從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名檔案館了解到,這與壯族的稻作文化有關。壯族是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據考古資料證實,左、右江交匯地帶的大石鏟遺存,已表明新石器時代此地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有組織的水稻生產活動。古代壯族人稱田地為“那”,用熟悉和崇敬的田地(那)命名地名,是對田地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