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其為“元宵節(jié)”。2008年6月,“元宵節(jié)”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在我國“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習慣,每個民族有每個民族的風俗。各個地方過“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也不盡相同,綜合起來,主要有吃元宵(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等。
在這些風俗習慣中,最少不了的就是家家戶戶吃那圓圓的、滑滑的、甜甜的元宵了,象征著團團圓圓、和睦美滿、生活甜甜蜜蜜。小時候,過了正月初十,大街小巷就擺開了“滾”元宵的攤位。滾元宵就是先把各種諸如芝麻、豆沙、水果、五香仁等作為餡料和好,做成均勻的小球狀,然后放在鋪有干糯米粉的笸籮里不停地搖晃,并不時加入清水使餡料粘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因為制作元宵的過程要在笸籮里滾來滾去,所以叫“滾”元宵,寓意著財源滾滾、圓圓滿滿。
除了吃元宵,還有一項少不了的活動就是賞花燈猜燈謎。賞花燈,到了晚上,火樹銀花,燈火闌珊,萬家燈火點亮萬千夙愿,祈禱家圓、事圓、夢圓;猜燈謎,更是作為富有民族風格的傳統(tǒng)文娛活動形式,千百年來一直延續(xù),讓元宵節(jié)更增添了趣味性,“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又成就了多少才子佳人。